為貫徹學校通識必修課程建設工作推進會議精神,落實校黨委書記廖志坤關于四門通識必修課下一步建設的五點要求,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與應用》課程改革,11月19日下午,學院在十二教學樓B509召開《信息技術與應用》課程建設改革研讨會議。課程負責人、校研究生院院長李建鋒,學院院長廖柏林、副院長覃遵躍、副院長李宗壽,承擔該門課程教學的骨幹教師參會。會議由廖柏林主持。

圖為會議現場
廖柏林在會上明确該課程定位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技能,幫助學生在專業領域之外提升職場競争力。他提出課程下一步改革方向,即利用人工智技術改造課程内容、革新教學模式。他強調,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學内容,打造基于AI技術的内容體系;另一方面利用AI技術賦能教學,使教學更高效和個性化。
李建鋒指出,《信息技術與應用》課程應根據學校學生的學情進行分類、分層教學。他建議,該課程應進一步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相結合,改變課程内容陳舊、教學方式傳統的現狀。他強調,應以任務驅動式教學為手段,切實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覃遵躍從教師、學生和信息社會三個角度闡述了課程教材建設中融入人工智能的背景。他指出,教材應符合學生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他建議,教學内容應分為五大模塊,形成一個邏輯結構清晰的體系框架。李宗壽則強調,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利用計算機工具解決實際問題。他提出,應用場景教學對學生成才和教師成長都大有裨益。張美華、張繁榮、唐贊玉、彭晨、谌愛文、魯金钿以及華成等與會老師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經過三個半小時的深入讨論,會議最終确定《信息技術與應用》課程的發展方向、改革路徑,并制定了教材框架與模塊。此次研讨會的成功舉辦,标志着《信息技術與應用》課程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學院将繼續緻力于課程建設的創新與改革,努力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